Peter Principle 彼德原理,是1969年由勞倫絲彼得和雷蒙霍爾所發展出來的理論。理論的中心就是以下的推論:
% P ]# j" M: h/ p* E! ~, l+ W# n1.在階層組織中,每個人的升遷都和他的考績有關。考績好的可以升官。
5 Q/ Q+ n9 U4 _/ E2.升到高階,就重新開始累積考績,若是表現優異,還會繼續高升。: N7 H: D* k' P: T# k k/ Q" ]
3.若是升到一個不能勝任的職位,則考績開始下降,可能人就待在那個職位上直到退休。
8 h+ Y- \' S* `% Y/ g" b9 a- F" n4.這個職位,他不能勝任(所以做得很差),也不能往上爬,當然,也不會往下降,於是就變成他的「最終位置」(Final Placement)。, Y: H4 Q4 S' v2 R
6 d( Z4 Z, K8 \
彼得說,要是一個組織內,多數的人都到達這個「最終位置」的話,那麼組織很快的就會僵化而死亡。
# t7 G7 a6 ^' t+ U! {+ m$ J
( |3 L. j3 m& F3 {, }參考根據這個原理,許多國軍的人事制度因此而制定,譬如說:% v* r* p3 v- }7 ]* m O5 n
1.軍士官晉升停年制度:如果不停年,無法檢定該員是否勝任該職位。降低「最終位置」風險的方式就是,一次升一級,不讓該員馬上丟進他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工作上。; e0 Z1 I) p8 r
7 k0 I7 A1 O4 P6 _2.軍士官晉升年限:根據國防法規,各級軍士官都有晉升的年限規定,包括任職該職位的長度,以及年齡。這更是因為,年資到了,但能力不夠,升不上去,就不再留下他,以免阻擋後面的晉升,造成士氣的低落。
' @' g/ l: F% F7 j5 E# E! C! r8 o4 Q3 B, Q0 j2 U% E, w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如此絕情,要是這個階層幹不好,為何不把他降級調用呢?當然是因為,人在爬到一個地位後,是很難把他降級丟回原來的地方。而且,就算把他丟回去,也只是天天發牢騷,造成組織的分崩離析。
; I4 `) ^6 }' o
& k3 c1 R2 _( D# |! M也有人可能會問,就算不能晉升,不能勝任,但也許還算表現平平,所以他到底為何非被開除不可呢?
1 z0 ~: c/ X/ s% \; _3 I' G表面上,這種人可能表現平平,卻其實是「無能」。但是組織學家提出了幾個特徵,是出現在已經「無能」的人身上。2 g. r' x# g3 J, k
3 t2 M" E8 _, w' h+ ^) r: f1.忙著整別人冤枉。他看起來都很忙,忙著糾正屬下的過失,因為他屬下的工作才是他真正熟悉的,所以他會把自己的事情擺一邊,拼命監督糾正屬下,看似很忙,其實完全沒有生產力。- H* u L O% X2 s2 i0 X
2.訂出許多規則。他因為無法消化新的職位賦予他的責任,所以開始所謂的「內部管理」,訂出許多規則來讓員工遵守,但事實上,他是靠這種事情來打發時間,因為不會做自己的工作,所以太閒了。/ d6 Z' k- r. m+ ]
3.干擾大家做事。許多晉升到小組長的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回到小組和以前的同事聊天。他的社交圈並不因為晉升而擴展﹔只能靠和以前同事的相處來取代他本來應該培養出來的新的社交圈。久而久之,他會變成屬下的負擔。
, O* _7 L" h' a; n4.克魯格-唐寧症候:有時候他會犯一個錯誤,但是因為他已經到了「無能」的職位,所以他根本看不出來自己的錯。有許多企業的大老闆和軍隊的高階軍官,就是如此,不但感覺自己都沒有錯,還因此培養出了一種旁若無人的嘴臉。1 f9 b5 R' _) x
5.只會照章辦事,不知變通。大部份的機構都有許多規定,而無能者最行的莫過於兩手一攤,說「這是公司規定的」,而事實上,他連思考一分鐘的時間都不肯花。
" B) E: n7 x, o4 P# h$ T5 ]! v
3 r4 w m9 |* m) p; q% c) }作為領導者,必須隨時留意各層的幹部,大才小用固然會造成倦勤,小才大用,則是會損壞各種的良法美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