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一些原因,能夠讀到龍應台女士這本書實屬不易,費盡周折也只能找到pdf格式的電子版,直排的版式在電腦上讀起來確實有些不習慣,於是拿去打印,興奮地看著打印機吐出一疊白紙黑字,趁著還散髮溫熱墨香的時候,裝訂起來,每天抽時間讀幾頁,開始了歷時十餘日的“馬拉松”式閱讀。 / o7 c' g' g. C) P1 a R/ U: ?3 S 讀著那些積澱著了一整個時代的文字,仿佛在時空當中穿梭,剛剛還是充斥烽火硝煙的戰場,翻過一頁,突然便置身于三合院的亞熱帶陽光當中,和作者一起聽老人用被時間打磨過的聲音敘述一段歷史。 * V& y$ E0 B% V0 k( M. f 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之處,莫過於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戰火紛飛當中無數壯年、青年乃至少年,一批批被送上戰場。先是肩負著保家衛國責任的、經過正規訓練的軍人,然後是一腔熱血投筆從戎慷慨報國的青年學生,再後來,就愈來愈多地變成了抓來的“壯丁”,拿慣鋤頭的手還從沒有摸過槍便要端起刺刀向前沖。 4 Z$ H5 ]+ B) Q4 R 如果說青年學生是爲了他們的信仰而選擇了他們的人生——“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那麼那些後來的庶民,尤其是被成批送往東南亞戰場的福爾摩沙少年,卻是在無從選擇的懵懂之中,便一腳跨入了洪流。如他們所說,“吃糧,扛槍”,“拿誰的餉便為誰打仗”,無論白底紅膏藥,還是青天白日,或者鐮刀斧頭,對於他們來說都不過是一塊千瘡百孔的布,染了鮮血,飄在頭頂那片陰霾的戰雲下。 1 F+ j- ]! w& o2 \) ~, [! t 不由得想起,十六歲的我正坐在教室裡,上課,讀書,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談論理想和志向,十六歲的他們,則在熱帶叢林或者荒蕪大地上,背著包扛著槍,在飢餓與疲憊中中跋涉,也許還沒有想過什麽志向或者理想。一個個原本鮮活的生命,在槍林彈雨中冷卻為戰爭的機器上一個零件,只知道不殺人就會被殺,卻不知道,自己是在爲什麽而戰。 . i4 Q7 p2 ]9 d, ~. g “戰爭有勝利者嗎?”龍應台詰問所有人。我想,一定有誰是從戰爭中得到,或者企圖得到利益的,否則戰爭的動機何在?然而想起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論戰爭的結果如何,受傷的永遠是黎民蒼生。政客驅動起國家機器,將一群群有血有肉的生命異化為槍炮盾牌,用血浪漂紅頭上的頂戴,而那尸山血浪中,卻湧動著小人物的傷和痛,生離與死別。 4 d" K" f7 \. A 然而血與火無法完全將人性燒成鐵石。當年輕的士兵在營房裡寫詩寫家書,戰火在他的世界便暫時退卻了;當被强徵的原住民在叢林中發揮生存的經驗,或者臺灣看守員悄悄潛入牢房為垂死的俘虜注射藥物的時候,即使是戰場的硝煙中,也會升起人與人之間,在絕境中溫暖的人性之光。& G, ?4 b' y- X w. C# t1 v
也許,正如龍應台女士所說,如果每個人都擁有自己思考的能力,明白他們想要的是什麽,明白他們想要為了什麼而戰,明白他們在做些什麽,那麼,也許就會不同,至少,不會淪為殺伐的冰冷機器;至少,既是身不由己地捲入時代的洪流,也可以爲了自己的理想而掙扎,不至於被波濤所挾裹著,在懵懂中便被決定了命運。! I. O1 Y: S5 o0 L0 j! G' M9 ^
不禁想起了一組忘記了作者是誰的詩句: 7 H/ I$ Y) S" \4 f& S “當槍炮被鍛造為犁鏵的時候,繼續吧,我的朋友,不要停手,直到從犁鏵中打出樂器來。這樣,無論誰要發動戰爭,都必須先將樂器,重新打成犁鏵。”
汗,原來是連續劇…… : T: F! ] Z+ g# {$ G5 n, ^這樣晚生就更不瞭解了……晚生似乎已經N年沒有看過電視了,除了在家偶爾經過電視旁會掃上幾眼之外…… / @; z+ G. s. n' M不過,從名字上聽,而且據說是兩岸合作拍攝,那麼講述的內容大概和龍應台這本書的內容有些一致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