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東北大學師生祭校長張學良上將文[原創]

[複製連結]
CPLA61195 發表於 2009-4-3 22: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12332|回覆: 9
國立東北大學歷屆師生祭故老校長張上將軍漢公並東北軍殉國將士文[原創]

維己醜年戍辰月丁醜日,西元二千零九年四月二日,值清明即至之際,國立東北大學歷屆師生謹致祭於故老校長張上將軍漢公並東北軍抗日殉國將士之靈前:

        嗚呼!炎黃苗裔,拓土開疆,創我華夏萬裏山河,後人享先祖五千年澤被。乃有漢唐之盛世,元明之武功。然星移祚易,國運日衰,時至晚清,國亂堪憂,西風東漸,終有西元一千八百四十年英吉利堅船利炮之禍事,泰西諸國競相仿效,德意志、法蘭西、俄羅斯、美利堅……海外夷蠻蜂擁所至,不一而足,狼煙四起,數蒙裂土分疆、割地賠款之辱。雖有林公虎門硝煙;李文忠、左季高、張孝達首開洋務;馮子材、劉省三、關天培、葛雲飛、丁汝昌、鄧世昌、左寶貴……率部眾兵卞力拒強敵於國門,卻終無回天之力哉!

        幸有國父中山先生首開革命,推翻專制,建立民國。然有竊國大盜袁世凱者,終致軍閥割據,內戰不休。赤縣神州幾無淨土。斯是時,有東鄰島國日本者,變制維新而興,即奪朝鮮,複覷中華。故甲午年先有大東溝之役,旅順屠殺之慘案;壬子年後有“二十一條”辱國之約。進而兵駐東北,大有占我滿蒙之勢。幸有老帥主政東北,統奉系戴甲之眾數十萬,政通人和,官民齊心,興工商、辦教育、設銀行、建空軍,當是時遍觀中國無有出東四省之右者,倭人頗有忌憚,遂於民國十七年六月三日,炸老帥專列于皇姑屯,嗚呼!一代豪傑殞命。我東北大學前校長甯恩承先生言:作為封疆大吏,張老帥是民國以來為國而死的第一條好漢!此誠不欺世人也。

        老帥既歿,故老校長張上將軍漢公年未而立,便掌大權,即負方面。七月,以良威上將軍銜,承父業,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八月,兼任我校校長之職。十二月,於日俄兩大帝國主義眈眈中,不惜自棄歷史,毅然宣佈東省易幟,歸順中樞,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促共和於統一,免生靈之塗炭。始有“東北軍”之稱。旋,中東路收路權,葫蘆島築良港,澤被後世至今日。中原戰起,如火如荼,白骨累累,流民遍地,哀鴻盈野。我校長以“愛民”“統一”為圭臬,揮師入關,武裝調停,平息內戰,而免民命滅絕,國運淪亡。校長亦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我校長與東北軍將士再造統一之功可謂舉世無雙。

        二十年,關東軍自炸柳條湖南滿鐵路,炮轟北大營,攻破瀋陽城,史稱“九一八事變”,校長奉最高當局不抵抗令,迷信《非戰公約》,寄望於“國聯”,二十萬東北軍轉進關內,東省盡數淪喪於敵手,一失足成千古恨,將軍威名蒙羞,此校長終生之過也。一時之間,舉國大嘩,國人皆曰將軍可殺。將軍毅然替長官受過,不辨一詞,盡顯東北男兒忠義本色,然國恨家仇,自身譭謗,個中辛酸,實難為天下所道也。國人之怒殃及妻小,將軍痛定思痛,浪子回頭,臥薪嚐膽,戒煙去毒,知恥近乎勇,委黃將軍顯聲公以東省公安部隊組遼南抗日義勇軍,設行營於錦州,斃學成于高山,開東北十四年敵後抗戰之先河。我東北有三千餘萬民眾,二百餘萬健兒,各輸其財,各捐其軀,誓與日本帝國主義者作最後之決鬥。甯教白山黑水盡化為赤血之區,不願華胄倭奴同立於黃海之岸,此將軍之功也。

        二十二年,熱河失守,將軍通電下野,電曰:“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餘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同年四月,校長出洋赴義大利考察,行前致書東北軍諸將領及東北各界民眾,文曰:“武要保存東北軍實力,文要發展東北大學。”對吾軍將士並吾校師生關念之情躍然紙上,催人淚下。後又曾有書曰:“現雖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國難,二曰鄉患,三曰家仇。”赤子之心,天地昭昭。

        二十三年,東北軍將士請命,將軍乃歸國,銓為陸軍一級上將銜,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

        二十四年,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駐轅西安。兄弟鬩牆,皆為父母骨血;煮豆燃萁,具是炎黃子孫;外患緊迫,本應共赴國難;大敵當前,理當同救危亡。剿共之事亦非將軍之本意,故方有臨潼之變也。

        二十五年,東北大學西遷鎬京,勘石勒碑,校長親擬其文曰:“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痛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複我河山。”今讀史至此,我東大師生莫不潸然淚下。憶我東北大學建校至今八十六載,艱辛頗多。曾曆十四年顛沛流離,我校師生莫不奮起抗戰,抵禦外侮,多有從戎,埋骨他鄉者,不可計數,盡顯華夏士子錚錚鐵骨。曾歷數易校名,“自強不息,知行合一”校訓,我校師生不敢或忘,重實踐,勇開拓,嚴風紀,講奉獻,蜚聲滿海外,敢為天下先,可謂高校楷模。老校長漢公在天之靈當可慰懷。

        斯年孟冬,因數言抗戰未果,張楊二將軍終行兵諫,史稱“雙十二事變”。二將軍以個人軍政生涯之絕唱,主張槍口對外,不慮私人利害,力挽內戰狂瀾,消弭黨派之爭,冰釋派閥罅隙,促成統一戰線。此功標榜青史,不愧千古功臣。國家幸甚,民族幸甚。義送蔣公,幽禁終老,耿耿此心,君子之風,令人扼腕。

        將軍獲刑,自保尤難,仍念念不忘抗戰,書囑東北軍諸將士曰:“……目下狀況,要兄同諸仝人,大力維護此東北三千萬父老所寄託此一點武裝,吾等必須將吾們的血及此一點武裝,供獻與東北父老之前。更要者,大家共濟和衷,仍本從來維護大局、擁護領袖之宗旨,以期在抗日戰場上,顯我身手。……望各同志一心一德,保此東北軍光榮,以期供獻於國家及東北父老之前,此良所期祝者。有良一口氣在,為國家之利益,為東北之利益,如有可盡力之處,決不自棄。……” 忠烈之志,浩于朗朗;忠義之光,昭於冥冥矣。

        抗戰軍興,我東北軍將士並東大學子、東北鄉老,三位一體,不分男女老幼,投筆請纓不讓定遠終軍,執桴殺寇不亞紅玉桂英。斷肘抗凶,裹腸殺敵,以卓絕之犧牲,成空前之榮光。孤軍抗敵,濕衣枵腹,炊爨幾斷,彈盡糧絕,犧牲慘重,從不言棄。血戰津浦、平漢遂成仁之志;堅守淞滬、湘鄂蒙不白之冤;遠征越南、緬甸揚國軍之威。拋妻別子,萬裏赴戎機;餐風飲露,百戰蒙霜塵。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忍情輕斷思家念,慷慨捧出報國心。昂然含笑赴沙場,大旗招展日無光。氣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長矢射天狼。我東北忠勇之士,以血肉之軀,禦虎狼之敵,丹心湮於黃土,浩氣蕩於天地。匯點滴之戮力,成億萬之汪洋。實乃我中華至忠至烈鐵血之脊樑。壯哉,我東北軍將士!偉哉,我東大學子!善哉,我東北父老!悲哉,我校長漢公!

        破波樓船出遼海,蔽天鐵鳥撲東京!富士山頭揚漢旗,櫻花樹下醉胡姬。及至抗戰勝利,校長去台,垂垂老矣,方獲自由,定居米國檀香,虔心皈依上帝。老校長曾對友人言:“我的軍隊沒了,我的軍階沒了,我只有東北大學、老朋友和過去的事了。”聽聞此言者,無不感慨垂淚。

        “……今日學生,為將來國家之主人翁,從此立定志向,振奮精神,努力做人,努力向學,艱苦卓絕,恪守規紀。必須養成完美人格,求得真實學問,方不負養士之初衷,才可負救國之重任。餘對諸生愛之愈深,望之愈切。……”憶及當年,老校長諄諄教誨,猶在吾校師生耳畔。然老校長及夫人駕鶴仙遊已逾八載,享年百零二歲。校長之逝,令人唏噓,實為吾國之殤也,吾校之殤也,吾等師生同學東北鄉親之殤也。

        憶昔日,悼校長,眾師生淚痕猶未幹;看今朝,祭將軍,東大人再創新輝煌。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八年彈指一揮間。人世間無數滄桑,十億人幾經輪回。血火兵戎漸遠,笙歌曼舞又興。遂令忠名不顯於市井,英魂無祀于宗社。然校長漢公之訓誡,東北軍將士之忠烈,先輩學長之精神,吾校師生上下不敢一日或忘。吾校校友躋身政界者有之,下海經商者有之,定居海外者有之,冶學修書者有之,投身行伍者有之,多有建樹,可為人傑,然無論身居公侯顯位,抑或默默於鄉野市井,蓋莫不以修身報國,振興中華為己任;莫不以師承校長,求學東大為榮譽。此情此景,聞達九天,老校長漢公並東北軍諸將士當可含笑於極樂。

        適值清明,死生契闊,時空殊隔,培木求本,飲水思源,文為水酒,紙作香燭。吾校歷屆師生禱誓於故老校長張上將軍漢公並東北軍抗日殉國將士之靈前:秉承先輩遺志,信守東大校訓。不計個人得失,甘為報國先鋒。光明磊落做人,再創吾校輝煌。

        銘銘此誓,告於校長;戚戚此文,祭于英靈。伏惟,尚饗


以下圖片均轉自“百度網”

校長著良威上將軍戎裝照


雙十二事變時的張楊二將軍戎裝照


夫人趙女士和校長漢公


晚年的校長漢公


渖阳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前廣場上的漢公全身銅像


版主註記:原標題字數過長,茲代為修改。

[ 本帖最後由 asun 於 2009-4-4 17:10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4人氣指數 +2 收起 理由
召日人 + 1 愿你儘快轉為正分,為論壇帶來大陸的精彩!
阿冰哥 + 1 感謝您提供難得一見的好照片!!
soavii + 1 精品文章,值得推薦,給您加分!!
陳峰青 -1 違規內容,請參閱並遵守版規!!

檢視全部評分

陳峰青 發表於 2009-4-3 22:39:2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哨長 CPLA61195 的帖子

學長你好
你po的圖文很好
但請補上出處及心得

不然後果會
快點哦......步巡的學長快來了
 樓主| CPLA61195 發表於 2009-4-3 22:4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陳峰青 於 2009-4-3 22:39 發表
學長你好
你po的圖文很好
但請補上出處及心得

不然後果會
快點哦......步巡的學長快來了


本文就是我的原创啊!我补什么出处和心得啊?!

評分

參與人數 1人氣指數 +1 收起 理由
召日人 + 1 既是原創,再加1分!

檢視全部評分

施純佑 發表於 2009-4-3 23: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請教您一下:
這整篇的圖文都是您創作的嗎?
陳峰青學長善意的提醒並無惡意
敬請見諒!

評分

參與人數 1人氣指數 +1 收起 理由
陳峰青 + 1 謝謝學長解釋

檢視全部評分

陳峰青 發表於 2009-4-3 23:06:5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PLA61195 於 2009-4-3 22:43 發表


本文就是我的原创啊!我补什么出处和心得啊?!



那就是學弟有眼不識泰山了
有得罪之處還請見諒,誤會!誤會!

因為學長沒說也沒有人會知道,這文是你的原創
小弟見聞太少,學長可否補上您就是原創
 樓主| CPLA61195 發表於 2009-4-3 23: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陳峰青 於 2009-4-3 23:06 發表



那就是學弟有眼不識泰山了
有得罪之處還請見諒,誤會!誤會!

因為學長沒說也沒有人會知道,這文是你的原創
小弟見聞太少,學長可否補上您就是原創


不好意思啊!剛剛通電話走神沒註意!現在馬上在標題補上[原創]啊!

評分

參與人數 2人氣指數 +2 收起 理由
召日人 + 1 加油啊,終於把你人氣指數變正分了
陳峰青 + 1 謝謝

檢視全部評分

Macgyver 發表於 2009-4-3 23:32:22 | 顯示全部樓層
突然想到 張學良將軍晚年被軟禁在台灣時 負責看守監視祂的工作也是憲兵負責嗎?
東北大學好像有些張學良的遺物吧 不知張家的後人會不會把祂遷回東北  請問樓主是東北大學的學生嗎?

同場加映 之前有學長發的文
http://www.rocmp.org/thread-22712-1-4.html

[ 本帖最後由 Macgyver 於 2009-4-3 23:36 編輯 ]
 樓主| CPLA61195 發表於 2009-4-3 23:32:3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施純佑 於 2009-4-3 23:06 發表
請教您一下:
這整篇的圖文都是您創作的嗎?
陳峰青學長善意的提醒並無惡意
敬請見諒!

       是的,小弟東北人,當年以學生投軍,從戎前原為東北大學信息技術專業學生。今適值,清明,作文一篇以祭奠老校長及東北軍十四年抗戰殉國將士英靈。此文即將被《東北大學報》刊載。陳峰青學長提醒極是,原是我之過錯,見諒,見諒!時值國家多事之秋,我人民解放軍戰友願與國民革命軍弟兄多多交流,為保境安民,戍土固邊,維護中華民族之利益盡我輩軍人一份力,即便血染疆場亦在所不惜!

評分

參與人數 1人氣指數 +1 收起 理由
召日人 + 1 熱血男兒,熱血軍人。雖然退伍,血色不改! ...

檢視全部評分

d61103 發表於 2009-4-4 03:2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7哨 Macgyver 的帖子

張學良先生當年被囚禁的時候 不是憲兵負責看管 記得是中統特務或者特殊的衛隊
與憲兵並無直接關係
該衛隊約有三四十人 警衛隊直接受官邸還有情報局指揮 警衛隊長劉乙光
(小弟日前讀了時報出版的((張學良 宋子文檔案大揭秘)) 所記得的內容)

評分

參與人數 1人氣指數 +1 收起 理由
陳峰青 + 1 敘事有理,條理分明,我很贊同!!

檢視全部評分

陳峰青 發表於 2009-4-4 16: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PLA61195 於 2009-4-3 23:32 發表

是的,小弟東北人,當年以學生投軍,從戎前原為東北大學信息技術專業學生。今適值,清明,作文一篇以祭奠老校長及東北軍十四年抗戰殉國將士英靈。此文即將被《東北大學報》刊載。陳峰青學長提醒極是,原是我之過錯,見諒,見諒!時值國家多事之秋,我人民解放軍戰友願與國民革命軍弟兄多多交流,為保境安民,戍土固邊,維護中華民族之利益盡我輩軍人一份力,即便血染疆場亦在所不惜! ...


CPLA61195兄客氣了:
因為畢盡某些文章或是圖片都是有版權的....還請見諒
為的也是保護原作及論壇運作

此文是CPLA61195兄親筆所提及如你所提
將被《東北大學報》刊載,就先po在此有能有些疑慮哦
可能建議設一下權限
保護此文不被....有心之人利用

CPLA61195兄有份很深的愛國情操哦

[ 本帖最後由 陳峰青 於 2009-4-4 16:13 編輯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5-4-4 15:19 , Processed in 0.0452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