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刑罰的效果並不是建築在表面的刑度上。
) [ S0 ?6 S2 W: } ~, \當然重刑有一定遏阻的效果,殘忍的刑罰人人都怕。但是利之所趨總是有人會犯罪,這也是不可免的。
1 J, w& q" E5 q6 P ^利用法來驅使人民達到國家富強的地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朝。秦朝為何能夠成功?其實這也是中國史上變法成功的唯一一次。
7 T; i& [% D" U7 L/ O- u還記得讀過商鞅的故事,『鞅制法,法已具,恐民不信。於是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移之於北門,能徒者賞十金。民怪,不敢從,於是再加賞金,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敢試,徙之,卒予五十金,以明商君佈法絕不欺假,於是變法遂行。』所以問題在哪裡,不是重刑而是『信賞必罰』。: m6 o4 X) {$ y
其要做到信賞必罰,其實一定要『嚴密的控制』,讓違法絕對跑不掉,控制要嚴密,要怎麼嚴密呢?用重刑吧,重刑不夠還得加連坐才有效,於是有『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資治通鑒》記載:『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秦國貴族多怨』之說法。這也是秦朝苛法的由來。『臨渭論囚,渭水盡赤』這要死多少人?•••••( J1 d |4 @9 s/ I, m4 e" {
最後商鞅也因為這樣的苛法而作法自斃,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7 t" P- {3 ` i: f
! x3 z' [9 ^( u! e4 m
商鞅的作法告訴我們什麼事?
; z6 H+ R% @6 p$ w# y6 s法律遏止犯罪之能力不應該建築在重刑、連坐與血流成河,而是建築在有效的施行,而有效的施行不是依靠『重刑』,而是依靠「必罰」,也就是犯罪黑數的降低與破案率的升高。問題是犯罪黑數的降低與破案率的升高卻降低了人權的保障,因為要抓犯人大家就只好犧牲隱私,甚至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人,人權、犯罪遏止與法律效力這些其實環環相扣的。$ l! d$ c6 ^/ W2 W* d3 K
治亂世用重典就只能抓幾個人來殺殺,沒啥用,抓不到犯罪則強盜還是強盜。大王還是大王。犯罪怕的不是重典而是『刑罰相當下的法網恢恢』。6 `9 o6 I/ `9 B4 F" }
, q/ l8 _! ?, g# |8 H, a1 q問題是法網恢恢最怕的是人權保障,到底如何將人權保障與編織法網二者達成我們能接受的平衡,是學法者的責任與大家的期待。
3 A( ^. N, A( ^, c- W
8 p1 O1 m" I t5 L3 ` N& e8 @8 h) r為什麼我說用重典來穩定社會秩序是權謀?" U* J' ]; E: G6 z) I' ~
2 P6 J9 `% X; x, j( m+ q
因為治亂世用重典只是統治者用以掩飾其無能逮住犯罪的藉口甚至只是掩飾其鬥爭屠殺事實的遮羞布而已。或許一時有效(權謀權謀,權者權宜,謀者謀略,也就是一時之謀略),但是其遏阻力其實不大,更不能長久。還記得結夥搶劫不分首從均處死刑的年代?結夥搶劫有因此少過嗎?
* Z; b% r* s+ s. ], q; V2 i/ A) V. z$ u9 C6 w! ~* B) i! Q
讓我們再回到秦朝,商鞅死後,秦朝並沒有廢除他的法律制度,終成大國,統一天下,秦末,那樣的法律制度還在,血淋淋的重刑也還在,問題是統治者之約束效力已大大不如從前,所以陳勝吳廣一呼,人民揭竿而起。秦末亂世乎?亂世也!奈何重典無所效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_& ?9 t3 Q( s ]4 c+ A, o
$ {& R$ k5 B4 Y+ Y0 R6 T9 U9 A) d
謹引用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為結尾,提供大家茶餘飯後慢慢思量。 V) }+ l( C' x; s, q
$ t9 H# g$ [: i" B* n小弟嘗見杜牧阿房宮賦 愛其文字特錄於後以供分享:
. y6 }$ B2 i!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 ,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 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 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 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 F: r& t$ v5 r& r
+ G2 M1 c% o" @- y! c
) S2 {* ^, ]8 E
/ i" c; v- }) u# q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絃,為秦宮人。明星熒熒。 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 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姘;縵立遠視,而 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 F: o. {: e2 T% J0 N" ]/ v! B- V& g, f
- n$ s8 u( M! D1 o8 W
* I4 }1 J' k) }8 U& v4 M$ p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閒。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3 j( [1 G. g( u8 Y/ i( e8 p
* N0 ~ k, h% |: S! ?8 G8 M
- B. u! j3 t V/ c# \
( ]2 {2 ?4 c s; t5 S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 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 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 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 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R0 ~6 B# m8 S8 j0 w
5 Z; q/ |+ U# B$ X) f( |+ E+ A c/ E/ M6 A* f2 Z5 S2 C
6 S0 F8 t! `; x% n& z. o3 }) K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 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5 E; ~5 |6 C; A) r, e. c- T( j$ U4 h
: J3 f2 Z) |8 d, X5 b( t F/ V另外阿房宮賦不是全部都是史實,倒是『戍卒叫, 函谷舉」應該是真的,不可不辨。4 B% ]/ O7 o2 q) R/ i- _
; [& f# R7 h @
[ 本帖最後由 ufan0224 於 2008-7-18 13:07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