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轉貼】徐蚌會戰

[複製連結]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8-12 18: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8743|回覆: 2
壹、前言
    徐蚌會戰(中共稱淮海戰役)起自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六日,止於三十八年一月十日,歷時六十五天,此會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一月六日至二十二日):
                    共軍於徐州東側碾莊圍殲國軍第七兵團。
    第二階段(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
                    共軍於雙堆集圍殲軍第十二兵團。
    第三階段(十二月四日至一月十日):
                    國軍撤離徐州後,共軍在陳官莊附近圍殲第二兵團、
                    第十三兵團、第十六兵團。
共軍以傷亡至少十三萬五千人的代價,獲取會戰之勝利。
會戰結束後,共軍完全掌控淮北地區,
大部掌控長江下游以北的淮南地區,
使其中原、華東和華北三大解放區連成一片,
為共軍渡江作戰創造極為有利之條件。

貳、戰前雙方態勢
  國軍方面:
徐川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為杜聿明等六人)在十月下旬,
所轄在徐州、蚌埠方面一帶的兵力概況如下:
(一)李延年的第九綏靖區轄第四十四軍,集中于東海、連雲港地。     
(二)馮治安的第三綏靖區轄第五十九軍和第七十七軍,
       集中於徐州 東北微山湖東側地區。
(三)劉汝明的第四綏靖區轄第五十五軍和第六十八軍,
       集中于蚌埠、臨淮關地區。
(四)邱清泉的第二兵團第五、第七十、第七十四軍和第十二軍之一個師,
       集中於徐州西側碭山、黃口地區。
(五)黃伯韜的第七兵團第二十五、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一百軍,
       集中於徐州東側新安鎮一帶。
(六)李彌的第十三兵團轄第八、第九軍,
       集中徐州東側曹八集一帶。
(七)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轄第四一、第四七軍,集中於蒙城一帶。               
(八)另有第七十二軍守備徐州、第一0七軍位於綏寧,
       以及交警隊、砲兵、工兵、通訊、輜重、戰車部隊若干.
       總兵力約五十五萬人。

共軍方面:
(一)陳毅之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由粟裕任代司令]於於攻占濟南並整補後,
       其一、二、四、六、七、八、九、十、中野十一 、十二、十三、魯中南、
       渤海、特種等十四個縱隊,集中於徐州東北地區,
       三、兩廣等二個縱隊及冀魯豫軍區二個獨立旅,
       集中於徐州西北地區十一縱和江淮軍區,集中於徐州東南地區。
       共約三十六萬人。
(二)劉伯承之中原野戰軍[簡稱中野]之一、二、三、四、六、九縱等六個縱隊,
       集中於徐川西南、河南東區。連同後來歸建之十一縱,共約十五萬人。
共軍參戰總兵力除其華東和中原野戰軍外,
連同其中原軍區、華東軍區、華北軍區之地方部隊,
總兵力約六十萬人。
其二大野戰軍未合流前,原各自指懂其部隊,中央軍委鑑于此役規模日漸擴大,為統一指揮兩大野戰軍的作戰行動、後勤保障和戰區支援則線工作,
便於十一月十六日任命劉柏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
以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臨機處置一切。
 樓主|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8-12 18:5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參、雙方作戰構想
國軍作戰構想
一、先期的進攻山東作戰計畫:
        以華中剿總的國軍牽制中野,阻止其不能東進與華野合流,
        徐州剿總以一個兵團[兩個或三個軍]守備徐川,
        並維護徐州與蚌埠之間的交通線。
        徐州剿總前進指揮所,指揮四個兵團的兵力,以迅速奇襲的戰法,
        尋求華野的一部包圍而殲滅之,進而擊破其主力,收復泰安、濟南。
        如中野未被華中國軍牽制而繞道東進,則華中國軍應派出強大兵團,
        選擇捷徑,急行至中野前面,予以阻截,如果阻截不及,則改為追擊。
        先由徐州和華中方面的國軍夾擊中野,擊破中野後再擊破華野。
        本案因故未實施。
二、後期的徐蚌會戰計畫:
        進攻山東作戰計畫未實施後,國防部原決定以現有態勢西起碭山,
        東至連雲,北起臨城,南至蚌埠,以徐州為中心,實施內線作戰;
        內依鐵、公路之有效運輸,以機動兵力,各個擊破華野或中野共軍;
        但因隴海路東端兵力不足而放棄本案。
        同時對徐川之防守,又發生不同意見;
        國防部認達州乃四戰之地,利于攻而不利于守,
        且徐州儲糧不足[僅存維持三周],因而產生放棄徐川改退守淮河案;
        以屏障南京,先挫敗南犯之共軍,爭取第二線戰略配置之時間。
        國防部於十月二十九日,討論守江必先守淮的構想,
        決定以一至二個軍堅守徐州,放棄所有隴海路上的次要城市,
        集中主力於徐州、蚌埠之間鐵路兩側地區,實施攻勢防禦,
        守淮河,保長江,拱衛南京、上海;
        同時抽調華中剿總所屬的第十二兵團加強中原戰場的兵力。
        國防部一方面顧慮徐川之撤退影響人心,同時認為華野南下較緩,
        中野東移甚緩,華野、中野是否合流,企圖不明;
        同時認為華中剿總從豫南取攻勢,有可能達到牽制中野目的。
十一月四日,參謀總長顧祝同在徐州召開會議,認為徐州剿總各兵團,
一線展開於隴海路上,態勢相當不利,於是根據[守江必先守淮]之精神,
立即調整部署,決定放棄次要城市,集中兵力於津浦路徐州、蚌埠間兩側地區,作攻勢防禦,以鞏固長江而保京滬。
其部署調整如下:
1.第七兵團掩護東海第四十四軍撤退後,轉進運河西岸地區。
2.第九綏區即放棄東海,第四十四軍向西轉移,與第七兵團會合後,
    歸該兵團指揮。第二兵團集結於黃口、碭山地區。
3.第十三兵團集結於徐川東郊地區,策應第七兵團及第三綏區作戰,
    並協力徐州之守備。
4.第十六兵團、第七十二軍、第三十九師,
    擔任徐州城區及其以北九里山之守備。
5.第三綏區仍扼守臺兒莊、韓莊運河之線,確保賈汪煤礦,
    掩護徐川北側,並監視共軍。
6.第四綏區移駐徐川、蚌埠間的臨淮關[後改為第八兵團],
    任徐川以南津浦路沿線及淮河之守備,並隨時準備機動。
7.第十二兵團[轄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軍]立即東調,與徐川地區之作戰。
  
共軍作戰構想
一、三十七年九月下旬,粟裕以濟南即將攻克,徐州國軍中止北援行動,
        為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路,迫使徐川國軍退守長江及津浦路沿線,
        創造渡江作戰有利條件,並便于爾後華野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
        能有便利的交通運輸,同時爭取華中地區人力、物力支援其戰爭,
        因而向中央軍委建議舉行淮海戰役。
        中央軍委隨即同意以華野蘇北兵團攻占淮陽、淮安、寶應和高郵
        而以全軍主力位于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殲滅可能來援之國軍,
        再行攻占海州、連雲港。並要求華野于十月十日前完成後勤和政治
        準備工作,另迅速將濟南戰役俘虜的國軍士的補充入部隊
        [俘虜六萬餘入中宜有半數補入共軍],以加強戰力。
二、十月九日,華野鑑於第七兵團於新安鎮集結原定以奪取兩淮為目標,
        殲擊國軍援軍,再攻占海州和連雲港之計畫已難實現,
        便決定以一部分割包圍並力爭殲滅第七兵團,而以主力任阻煖和打援戰。  十一日,中央軍委之[關于淮海戰役作戰方針]中指出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第七兵團,完成中間突破;
第二階段攻殲海川、新浦、連雲港、灌雲地區之國軍.
第三階段可設想在兩淮方面作戰,並要求華野、中野各部同時發起戰鬥,
使國軍無法判明共軍主攻方向,無法互相增援,
尤其使第七兵團各部喪失收縮集結的必要時間。
十四日又指示華野,強調任打援的共軍,
應位于徐州的北、西北、南面,造成圍攻徐州的態勢。
當夜,華野決定於十一月五日發起攻擊。
二十日,華野將圍攻第七兵團兵力由五個縱隊增加為八個縱隊。
二十八日,華野再度調整部署,決定以七個縱隊向新安鎮、阿湖護起攻擊,
圍殲第七兵團;以逾三個縱隊兵力南北對進攻擊運河車站及其以西地區,
分割第七、第十三兵團之聯繫;以三個縱隊兵力進攻臺兒莊。
賈汪,擊滅第三綏區守軍後,從徐川東北進逼徐州,截斷隴海路,
阻止徐州東援之國軍;以逾二個縱隊兵力從徐川東北威脅徐川。  
三、但到戰役發起前,中共認為全國戰局和淮海戰場形勢發生了
        有利于共軍的下述重大變化。
    [一].十一月二日遼西會戰結束,東北國軍全軍覆沒。
    [二].十月下旬中野主力占領鄭州,沿隴海路及其以前繼續東進,
            逐漸逼近徐川,形成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的有利態勢。
    [三].徐川剿總兩度大幅變更部署,收縮兵力,有放棄徐川、撤守長江的徵候。
中央軍委決定進一步擴大淮海戰役規模。
十一月七日,要求共軍第一仗應力爭殲滅國軍二十一至二十二個師,
則華野及中野即有可能向徐蚌路迫進。屆時,如徐州國軍仍未撤退,
即可求殲第十二、第十六兵團,孤立徐川之國軍。
八日,華野建議在殲滅第七兵團後,主力不再向兩准進出,
而向徐川、固鎮線進出,以抑留國軍於徐州附近,  爾後分別削弱與殲滅之。
九日,中央軍委指示為了破壞國軍總退卻,中野應迅速攻占宿縣,截斷宿蚌路;華野應迅速包圍第七兵團,並攻  擊第十三兵團。
淮海戰役的規模也由原來殲滅國軍徐川右翼一部為目標,
發展為以殲滅徐州附近國軍主力為目標。
四、綜合前述,共軍之作戰構想為:
        共軍以殲滅徐川附近之國軍為目的。華野以一部圍攻徐川週邊,
        截斷第七兵團與徐州之聯繫後,主力一舉擊滅第七兵團,
        並協同中野截斷徐蚌路後,俟機擊滅徐川附近之國軍。

肆、作戰經過
  一、碾莊附近之決戰:
          第七兵團原定於十一月五日由新安鎮向運河以西撤退,
          但因接應第九綏區和友軍,而延誤兩天。
          撤退時,其第六十三軍先於新安鎮南側佈防,
          掩護第四十四、第二十五軍通過後,由窯灣渡過運河,掩護南側安全;
          主力則沿隴海路兩側及其附近向西轉進。
          由於行動前未先在運河上架橋,加上受到共軍的攻擊和難民的影響,
          因而主力部隊遲至九日才大部渡過運河。
          七日,共軍的夯四路攻擊第七兵團,
          其一、六、九、魯中南縱隊和特縱主力直撲新安鎮;
          任阻援和截擊任務的四、八縱和特縱一部攻占鄒縣;
          蘇北兵團的二、十二縱和中野十一縱則越過隴海鐵路對
          第七兵團實施迂迴包圍;
          原在宿這、睢寧地區的十一縱和江淮軍區部隊沿運河北上,
          指向運河車站;山東兵團的七、十、十三縱直出臺兒狂、賈汪、韓莊,
          從東北側逼近徐州;兩廣縱隊及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
          在中野指揮下從西北方向威脅徐州,
          並配合中野一縱在張公店殲滅守軍;
          中野主力則進入永城地區,從西南方向威脅徐州。
          徐州剿總迅即調動在徐東曹八集地區的第十三兵團和蒙城附近的
          第十六兵團,立即向徐州收縮。八日,第三綏區叛變,
          使華野山東兵團由此缺口於九日直插徐州東側,
          加上原駐守徐州東側的第十三兵團過早西調徐州,
          共軍不但截斷第七兵團的退路,
          並進而於十一日以四、六、八、九縱四個縱隊包圍第七兵團。
          黃伯韜預定先行撤退至碾莊,各軍會齊後,
          再西往八義集、大許家開進。   
          十三日,三個縱隊的共軍經二天的戰鬥後,擊垮第六十三軍,
          軍長陳章自殺殉國。第七兵團主力渡過運河後,
          國防部於十日空投命令,   
          下令第七兵團在碾莊固守待援,
          計畫以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由徐州東側沿隴海鐵路東援,
          迅速擊破徐州、碾莊間之共軍,援救第七兵團;
          並命令華中的第十二兵團繼續向蒙城、宿縣前進。
          黃伯韜即決心以碾莊為中心,以其四個軍占領陣地,構成四周防禦。
          共軍於包圍第七兵團後,即行發起攻擊,怛因國軍力拒共軍,
          同時共軍由追擊改為攻擊,連制仍混亂,同時特縱渡河較遲.
          加上地形利守不利攻,攻擊進展並順暢,乃於十四日晚總結經驗教訓,
          調整部署,而以四、六、八、九、十三縱和特縱主力圍攻第七兵團;
          以七、十、十一縱任正面阻擊國軍援軍任務;
         二、十二、魯中南縱隊和中野十一縱向徐州東南急進;
         以一縱為預備隊。同時改變戰術,將作戰方式由野戰攻擊改為近迫作業。
         因共軍善於近戰夜戰之特點,利用夜間近迫作業接近國軍,
          進而實行對壕作業,突破國軍的網狀陣地,逐點奪取,逐一殲滅。
          十三日起,國軍解圍部隊和共軍阻援部隊發生激烈戰鬥。
         其後共軍命令阻援部隊向東撤退,企圖誘國軍解圍部隊深入,
         再由蘇北兵團截斷退路後加以包圍,俟機予以擊滅,但因故未得逞,
         便於十九日放棄誘殲援敵計畫,決定集中力量迅速殲滅第七兵團。
         至二十二日,國軍解圍部隊仍被共軍阻援部隊阻於徐東約二十公里處。
         共軍主力在十六日晚集中火力,對第七兵團發起攻擊。
         二十日晨,對碾莊第七兵團兵團部發起總攻擊,雙方發生激烈的攻防戰。
         二十二日晚,黃伯韜自殺殉國,第七兵團全軍覆沒。
二、雙堆集附近之決戰:
        第十二兵團原位於河南南陽一帶,奉令增援徐川後,黃維為盡速東進,
        不待兵團集結完畢,即令先頭前進。
        十八日,先頭部隊第十八軍到達蒙城,
        各軍長及兵團參謀長建議暫緩北進,而在蒙城集結,等待後續主力到達,
        並就近獲取補給後伺機攻擊共軍。黃維也因正面共軍兵力強大,
        兵團左翼受威脅,有意以漓河為掩護,主力由蒙城轉進到蚌埠附近渡河,
        再會合友軍向宿縣攻擊。但未獲國防部同意。
        而此時第七兵團正瀕臨危境,
        徐東解圍部隊無法越過共軍防線,
        黃伯韜奉奉令以原態勢繼續渡河攻擊前進,期與第六兵團於宿縣會師,
        再合力北向攻擊。
共軍在即將圍殲第七兵團時,曾考慮圍殲第十二兵團或蚌埠方向之國軍,
但因徐州方面國軍可能南援或撤退,而蚌埠方面國軍可能北進合力解圍,
中野和華野至少在三個方向作戰,深感兵力不足,
因而在等待徐州和蚌埠國軍之動向再作定奪。
二十日,總前委指示華野於殲滅第七兵團後,
以主力一部鉗制徐川之國軍,爭取休整,
以主力另一部協同中野殲滅第十二兵團,並任阻擊蚌埠方向國軍之任務。
二十四日,共軍以蚌埠國軍北援行動不積極,
指示華野除在南北向分別鉗制、阻擊徐州和蚌埠之國軍,
同時以必要之兵力直接支援中野圍攻第十二兵團。
其部署為以七個縱隊包圍第十二兵團,
以五個縱隊阻擊蚌埠方向國軍,保障共軍側背安全,
以逾八個縱隊阻擊徐州方向之國軍。
二十三日,第十二兵團分三路向南平集進攻,共軍隨即放棄南平集,
以其四、九縱誘第十八軍進入澮河以北之袋形陣地。
當夜,黃維即決心脫離當面共軍向固鎮方面轉進,與友軍會合後,
再沿津浦路向北攻擊。
二十四日,黃維以三個軍發起全面攻擊,但遭共軍強烈阻擊,進展有限,
中野即漸次包圍第十二兵團。二十六日,黃維決心趁共軍立足未穩之際,
以四個主力師向蚌埠方向髮起突圍攻擊,怛因廖運周師叛變而未成功,
便轉而建築陣地,轉入陣地防禦。第十二兵團即在雙堆集遭共軍包圍。
是日起,第十二兵團之補給即全賴空投。
十二月一日副司令官胡璉飛降雙堆集,並轉示上級命令如下:
  [一]杜聿明即率部放棄徐州,預定三日前後,與兵團於雙堆集周邊完成會師。
  [二]兵團應以攻為守,吸引共軍主力,以待杜部到達,內外夾擊之自此,
         國軍每日均主動發起攻擊,雖有進展,但始終未能突出重圍。
         而共軍則改變其圍攻戰法,白晝全力構工,入夜則集中火力和兵力,
         猛攻國軍陣地特定之點。致守軍防區日益侷促,同時因地面戰鬥激烈,
         空投執行不易,守軍糧彈均缺,無力主動攻擊。
在華野圍攻陳官莊之國軍時,中野也即將對第十二兵團發動總攻擊。
中央軍委認為中野和華野的分三個戰場,兵力均感不足,
且圍殲杜聿明部需時半月至二十天,同時又怕國軍再由蚌埠方向增援,
將使共軍更難於應付,故決定先行集中兵力圍殲第十二兵團。
為確保其南線阻援作戰順利,除華野六縱外,
又增調中野、豫皖蘇軍區和豫西軍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被圍後,
徐川剿總深感津浦鐵路南段被截斷,徐川已陷孤立,不僅補給困難,
北援亦土且州援,態勢極為不利,遂有放棄徐州之議。
十一月二十八日,杜聿明向最高統率當面具申,愈快撤退愈有利,
因而決議於三十日晚撤出徐州。

而共軍圍攻第十二兵團時,華野研判徐州國軍突圍的方向,有三種可能:
    [一]沿隴海鐵路向東,經由連雲港海運南下。
    [二]直奔東南走兩淮,經蘇中轉向外京滬。
    [三]沿津浦鐵路繞過山區南下。
粟裕研判,以第三案可能性最大。但中央軍委卻通報華野,
根據情報徐州國軍將由兩淮方向撤退,迫使其左右為難,
而將其七個縱隊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鐵路東西兩側。
十一月三十日,國軍放棄徐州,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
從徐川西側,經過蕭縣、永城,到渦陽、阜陽地區,企圖以淮河作依托,
再向共軍攻擊,以解第十二兵團之圍。
十二月一日,共軍發現國軍由徐州西南方向撤退,
便採多層尾追、平行追擊、迂迴追擊、超越攔截相結合方式全力追擊。
三日上午,統帥部命令在孟集附近的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
轉向濉溪口進攻.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
以解第十二兵團之圍。杜聿明即調整部署,
取東、西、北三面掩護,向東南逐步躍進。
但追擊而至之共軍至四日將國軍包圍於青龍集、陳官莊附近。
六日傍晚,第十六兵團依原定計畫突圍,另二個兵團則改變決定未同時突圍。
當晚第十六兵團即被擊垮,孫元良脫險,其後杜聿明所部面臨糧彈不繼的問題。十六日,第十二兵團覆敗,十九日起天候惡劣,大雪紛飛十多天。
十六日起,毛澤東以平津戰役已開始、
為了不使華北剿總迅速決定將平津地區守軍海運南下,
下令對杜聿明部停止攻擊二十天,同時加強大規模的近迫作業和招降活動。
三十八年一月六日,華野以三、四、十縱、渤海縱隊和冀魯豫軍區兩個旅,
由東向西攻擊第十三兵團;以一、九、十二縱和吳化文部由北向南,
二、八、十一縱、魯中南縱隊由南向北,分割第二兵團與第十三兵團的聯繫;
并以六、七、十三縱、兩廣縱隊和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為預備隊,以防國軍突圍。共軍以優勢火力,先摧破國軍外圍據點,續入核心陣地,至十日夜結束戰鬥,
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成仁。
 樓主|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8-12 19: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伍、檢討評述
  一、國軍何以失利.
         本會戰國軍係失敗於事則集中兵力的階段,
         而非失敗於開始內線作戰後。
         亦即國軍在兵力未能集中之前,即遭共軍乘國軍分離之際各個擊破。
         會戰失利原因概述如下:
  01.未主動放棄四戰之地的徐州並退守淮河南岸,憑淮河地障,
        實施河川防禦。將主陣地置於淮河南岸,可先消耗共軍,
        依機動部隊之適時反擊,與共軍行局部決戰。
        守備徐川,就地形而言,不利于以少數兵力阻止強敵,
        而利于敵大兵力包圍攻擊;而就當時兵力而言,國軍部署頗為困難,
        極易于形成分散,難以適時集中兵力於決戰地。
        如最初將主力部署於宿縣、蚌埠間東西地區時,
        則徐州守軍孤立於遠前方, 難以久守。
        如主力向北則後方過于薄弱,自然形成分散,因而易于被共軍各個擊破。
  02.在戰略指導上犯下若干嚴重之錯誤,分析如下:
    1.徐州剿總不應令第七兵團掩護一個軍之撤退;
         該兵團亦不應為掩護一個軍,而全部停止行動達兩日之久。
    2.十一月七日,第七兵團在險惡之狀況下到達碾莊,
         徐州剿總不應令其停止、固守、待援;
         致第七兵團被圍於碾莊,全般戰局從此陷於被動。
    3.當第七兵團於碾莊瀕臨潰滅時,徐川剿總即應令第十二兵團停止北進,
         東向固鎮方向轉移;第十二兵團更不應於二十三日,仍向澮河北岸攻擊。
         第十二兵團若於二十三日即停止北進,並開始東移,
         當日夜即可到達固鎮以西地區,亦可免於被圍之命運。
    4.徐州剿總放棄徐州,大軍向永城、阜陽方向轉進,
         為一至當之指導,但中途又今其轉向攻擊,為統帥部指導上一大錯誤。
  03.指揮系統方面:
        此類問題包括:戰場主將的才具不足、白崇禧拒絕統一指揮中原大軍、
        華中剿總拒派兵增援、華北剿總傅作義拒絕派兵南下、
        第十二兵團司令官人選方面之問題。
  04.反情報方面:
        國防部有內間,致情報外洩,嚴重影響戰情發展;
        同時高階將領叛變,加速局勢惡化。
        例如共軍在第十六兵團離開宿縣後,適時攻占宿縣,截斷津浦鐵路;
        第三綏區張克俠、何基澧之投共,致共軍截斷第七兵團退路.
        第十二兵團廖運周師叛變,致突圍失利。
  05.各戰場兵團未能竭誠互助合作乃國軍致命之缺點。
        李彌兵團並未盡力掩護第七兵團;蚌埠方面,兵團未竭力救援第十二兵團。

二、共需以獲勝?
    01.適時策動國軍第三綏區何基澧、張克俠叛變並乘何、張叛變的有利機,   
          迅速截斷隴海鐵路,形成合圍第七兵團有利態,威脅徐州。
    02.依據其適時之情報暨全國及華東、中原戰場形勢的變化,
          以及國軍所犯之錯誤,適時擴大原定的作戰規模,並成立總前委,
          統籌華東、中原野戰軍聯合作戰事宜.確定圍殲國軍於淮河以北的決心,  
          並據此調整兵力部署和強化各項保障工作。
    03.在動員群眾參戰,運補糧食、彈藥,支援前線,確保後勤供應無虞。
          教育俘虜後即撥補部隊,致戰力未因作戰損耗而降低。
    04.中野與華野互相合作,因而能形成重點、局部優勢。
          例如華野圍攻第七兵團時,中野一部威脅徐州,並截斷徐蚌線,
          占領宿縣、固鎮。不但配合華野圍攻第七兵團,
          並提前完成對徐川的戰略包圍。
          中野圍攻第十二兵團時,華野則以兩個縱隊攻占靈璧,
          威脅李延年兵團之惻背,其後並阻擊國軍蚌埠和徐州方向的攻擊,
          並抽調四個縱隊支援中野,以保障中野對第十二兵團的包圍和攻擊。
    05.運用情報,適時攻克宿縣,截斷徐州與蚌埠之聯絡.分割國軍,
          造成共軍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國軍的有利態勢。
    06.在擊滅第七兵團後,選定第十二兵團為下一圍殲目標,
          其後在包圍杜聿明所部與第十二兵團進展緩慢之際,
          和蚌埠國軍逐步逼近,共軍決定採[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的方針,
          集中兵力先行殲滅第十二兵團,使共軍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5-1-28 03:21 , Processed in 0.02572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