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09180329 發表於 2013-5-30 14:49:57

有為者亦若是

吾人幼讀《華盛頓傳》,觀其人以誠自省迭獲其母讚揚,後竟至帝王?聞後不禁點頭如搗蒜,嘖曰: 『喝,有為者當亦若是!』

某日小販至眷村,其人持木籤旋轉麥芽糖竟至牽絲,惹得眾娃兒口羨涎流;咱靈機倏起,返家取之大同電鍋鋁製內鍋踏扁后易得數支共款,眾娃兒皆樂得好生朵頤,迭喚吾人為大哥。

俟高舂至,吾娘造飯遍尋內鍋不得,屢曰:奇也,咱鍋避歸何處耶?咱心忖古人有訓:「誠實乃至高美德」 and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遂勇而自雄承應斯乃咱家所為,然皆已易之麥芽糖入咱及眾多娃兒腹中矣。咱母聞之氣結緒敗,賞以《筍絲炒肉絲》不知凡幾百下、復斥贈「低能兒」、「敗家子」蠢譽。

至此,咱方悟知己身並非華某,而咱母,亦非華盛頓之娘耶。
古人訓示嘛,聽聽就好,誠實也須看對象,切莫當真!

++++++

高舂:傍晚時分。
自雄:自傲也,有自以為是且覺得光彩罩頂意涵。
筍子炒肉絲:以竹掃帚抽取約莫五至八根串綁之,為昔日抽打不良小兒之處罰工具;打後部位皆乃血絲,狀似嚇人,然實則傷皮不傷筋骨、復元亦快,迭獲斯時為母者青睞扁小娃兒之慣用手法。

linyuhsiung 發表於 2013-5-30 15:32:29

『至此,咱方悟知己身並非華某,而咱母,亦非華盛頓之娘耶。
古人訓示嘛,聽聽就好,誠實也須看對象,切莫當真!』:xd:
學長這個故事寓意真好,人要有自知之明,很多時下年輕人做事總是莽撞不計後果.

硬漢哈利 發表於 2013-5-30 15:41:50

好久沒有看文言文了,哦!還有加英文。很感謝學長後面還加了註釋。

不過令我想起昔日噩夢,國文老師會說,下周小考,默寫全課文。
暈................

KD09180329 發表於 2013-5-30 16:42:44

回覆 3哨 硬漢哈利 的帖子

我寫的是事實,是我小時後的故事,我真的將大同內鍋踏扁去換麥芽糖吃,被母親海扁一頓的傻孩子。
當時的眷村每天都有其腳踏車收破銅爛鐵的,我'將我兒時的記憶寫出來,我自己都覺得很好笑。

KD09180329 發表於 2013-5-30 16:50:39

回覆 副哨 linyuhsiung 的帖子

小時候的我是個成天惹事的孩子,很不安份,一個令母親很頭疼的傻孩子。現在回憶起來也覺得很傻,幹了這種事肯定要挨扁的為什麼當時就是那麼好吃?

jameslanx 發表於 2013-5-30 17:13:15

學弟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何要踏扁呢,怕是好的不給換嗎? 好的內鍋說不定換更多$?

KD09180329 發表於 2013-5-30 17:42:27

回覆 6哨 jameslanx 的帖子

小販是專門收集破銅爛鐵的,好的當然不收,因為他也怕擔責任。
由這句話就知道你小時候沒有經歷過買賣廢鐵的生活,我們經常去建築工地撿廢銅線、塑膠管,短鋼筋來換糖果吃。

yeeinn 發表於 2013-5-30 19:12:25

回覆 哨長 KD09180329 的帖子

哈!哈!學長好大的膽子,但這也讓我想起我小時候,我們只是在家裏找用完的空漿油瓶或是空醋瓶來換,如果夠多的話還會夾二片餅乾呢?大同電鍋我小時候還真的沒有,有的話也沒這膽子敢拿

SmokeyLT 發表於 2013-5-30 21:06:23

晚輩服務於教育界,所觀察之「中國父母引用外國名人」現象有兩種特別不堪。

其一也,即前所說「砍櫻桃」,華盛頓砍了櫻桃樹,本來並無教育意味;只不過說華盛頓其人小時候很老實的軼事罷了。他長大後碰巧變成偉人,那根本是兩回事,讀美國獨立革命事蹟,會發現華盛頓除了軍事上的天才和運氣外,他實在是個華而不實,注重外表,內心奸詐,權謀百出的政客,和誠實兩字慢慢漸行漸遠,恐怕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吧。

父母總要小孩誠實(其實也沒好處),但如果小孩犯錯後說謊,父母反而嚴刑責打(不但處罰本罪,還加上紅利多打幾下),小孩學到的絕非「不可說謊」,而是「下次說謊的技巧要改善」。家父家母就是此等心口不一的父母,所以晚輩多年來只學會怎樣敷衍他們,對於誠實還是不屑一顧。

林肯也是誠實出名,他是真正的誠實,是個好人,最後被人從後腦開槍打得腦袋開花。

其二也,拿貝多芬「聾子彈鋼琴都彈得比你好」,用來教訓小孩不肯去練鋼琴卅其他樂器。貝多芬的音樂技巧的確來自童年,乃是他父親(一個職場失意的酒鬼)不斷的凌虐,不練習就毆打或是責罵或不給飯吃。如果怪小孩不好好練琴,不如說怪父母不好好虐童吧,這是什麼爛比喻。

沒錯,貝氏盛年時期就患耳疾,原因眾說紛紜,但相信耳疾和他的個性是互相影響,因為他個性暴躁而憂鬱(被虐待的下場),所以拒絕治療疾病;疾病則讓他更暴躁易怒。我不知道父母親們要小孩學貝多芬幹嘛。


父母往往濫用名人典故來訓子,這些多半都是父母自己膚淺,對於故事本身根本不了解。我認為父母親的重要課題就是,能不能不要「什麼故事一看到,連前因後果都不想想,就直接解讀成要用來怎樣怎樣教導小孩的教具」。這種口是心非,就像是當年寫作文,不管是「論勤勞」「談中美斷交」或是「快樂的一天」都可以寫成「反攻大陸解救同胞消滅萬惡共匪」的結論一樣。莫名其妙。

邱明宗 發表於 2013-5-30 21:53:59

有為者亦若是

多是小時候的犯錯行為,只因家境經濟狀況不好,小時候嘴又特別饞嘴,既無經濟來源,當然是取家中物品,來換取食品,以解嘴饞,長大後想起來,不禁莞爾一笑。
頁: [1] 2
檢視完整版本: 有為者亦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