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組我參加了登步戰役讀後感
歷史是不會重來的,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赤壁、淝水和古寧頭,這些扭轉性的戰役,後續會有怎樣的轉變呢?我真的無法想像,因為所有的事情就像「蝴蝶效應」般,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當毛澤東笑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後,一個人在北京城內暗暗自喜時,卻也犯下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另一個錯誤:「自大」,從遼西會戰、徐蚌會戰到平津會戰,國民黨已經一點、一點的失去它的戰場主導權,在上海棄守後,大批急就章成立混裝部隊,只能退守到海外諸島,眼看這個才剛剛演完抗日英雄劇的第一主角,在短短的四年間,馬上失去演出空間,即將就要下台謝幕的同時,對手卻犯下了一個要命的錯誤,誤以為這些人民解放軍,全都無堅不摧,無敵不破,對自己的跨海作戰能力,過度充滿自信,這一「自大」,讓已經無路可退的蔣軍弟兄們,有了再度翻紅的機會,古寧頭沙灘上那台老舊M5A1戰車,一炮打碎了共軍全面解放的美夢,至此台灣有了偏安一隅的契機。沿續著「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氣魄,人民解放軍連克要地、所向披靡,迅速奪取了閩北、閩南各城,卻在金門這個小島上,硬生生吞個大釘子,悻悻然之下,只好轉向東南諸島,在杭州、紹興、寧波、寧海及鎮海等城相繼失陷,國軍三軍部隊及機艦退守舟山群島,共軍使用「人海」及「船海」戰術,先吞了舟山金塘島,不久,又拿下舟山群島的桃花島,並積極準備攻打桃花島以北僅0.54浬的登步島,企圖侵犯登步,掠取定海,登步島戰役就此開始。
這場戰役最後最後以中華民國陸軍勝利,守住了登步島,做了結束。就台灣立場來說,古寧頭戰役是一個戰略地位的大勝利,因為自斯役後兩黨劃海為界,共軍從此不能向前進掠一步。然而登步島在其戰略地位遠不及於金馬,但這次勝利卻是一次士氣的大激勵,因為一次勝利也許是個偶然,接連的勝利,則會使自己更加膽壯心安;從此兩黨交戰,就不再都是「共產黨越打越近,國民黨越打越退」的糗境了,逐漸形成了互相抗衡之勢,為幾連敗的國民黨搶到喘息的時間及空間,進而重新整頓,企圖取得最後的敗部復活。也因如此,當韓戰爆發後,老美才會決定重新資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借助這台澎金馬的軍事力量,封鎖住赤燄的繼續擴張,台灣這才能夠藉此助力,開始一連串的建設和改革,為台灣奠定了一甲子的穩定發展。
文中作者親身參與此次戰役,並為這段歷史做了見證,作者是參與本次作戰252團一員(這一點我一直存疑,文中所說之252團是否為201團或199團之筆誤,因為當時主攻流水岩的部隊應為201團,團長為李向辰將軍;且本人翻遍所有可以搜集到的資料,查詢252團是否有參與此役作戰,可惜均未有此記載。),在作者生動活潑的筆觸下,詳實且完整記載,他所經歷的登步島大捷,從灘頭登陸到最後戰場的鞏固與整頓,一幕幕畫面自紙上躍出,使閱讀者彷彿親歷戰場實境,確實是篇極有價值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第一卷曾說:「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勝因素」,登步島為一面積14.51平方公里之小島,不能自給,雙方作戰,憑藉著綿延不斷補給支援,因此,哪一方取得海權、空權的優勢,就能夠將地面部隊源源不斷推向主戰場,取得最後的勝利,反之,若無法以優勢兵力取得,因設法取得優勢,或另外尋求具有優勢的攻擊目標。當年麥克阿瑟當年的跳島戰術,就是繞過不好得或不易得的小島,將易得可得的島嶼,逐個將其奪下,在數量上取得最後優勢。回到主題來,當登步島因灘頭守護不易,使共軍在登陸後即突破我陣地,我方立時調派預備部隊,迅速增援,並發起衝鋒,企圖奪回陣地,雖因島內無碼頭及足夠船隻駁運,致增援部隊登陸遲緩,未能構成一時的絕對優勢,但在「空軍戰機,發揮了摧毀壓制附近島嶼敵軍野戰砲兵陣地的功能」,使得「我前後方壓力頓形減輕」,前方得以奮勇進擊,迅速殲滅敵軍,後方運得以順利運補增援,全軍終能獲致光榮勝利。現今有對岸之著作,對登步島戰役我方最後的勝利,指乃我方是以多欺少所造成的戰果,我期期以為不然,在島嶼作戰中,無法補充,不能守 ,不值得守,那就不要守,以免徒添傷亡,浪費資源,以致耗盡元氣;但如若能打,那就要頃盡所有的優勢,奪取致勝先機,搶下這座島嶼,以贏得更大的戰績,因此當不久,解放軍切實掌握制空權後,國軍被迫主動從舟山群島撤走,雖然國民黨政權自此逐漸撤出了江浙諸島,但在事後來看,這卻無傷於整個戰局發展,中華民國依舊在台灣,屹立不搖六十年。
拿破崙說:「一個老虎領一群羊,羊都變成老虎,一隻羊領一群老虎,老虎都變成了羊」,這說明各級作戰指揮官對戰爭的重要,和古寧頭戰役相同的狀況,就是國軍在歷經幾次折損,作戰部隊成員大多為無經驗的新兵,新兵可塑性雖高,學習能力也強,但是沒有堅強的領導,一旦開起火來,易生慌亂,各自為陣,怯敵不前,遇有強烈攻擊,即會不聽指揮,四散潰逃,這是國共內戰後期,屢屢可見的情形,因此,台灣部隊在一番整補訓練後,以能作戰會作戰的老兵,混編至各部隊中,形成領導核心,登步島戰役就是因為國軍各級幹部,均能有效掌握指揮著部隊,並在作戰時身先士卒,使得全軍部隊將士用命,發揮最大的戰力,給予敵人最有效的一擊,終致打勝這一戰。
此外作戰指揮官要能因應各種變化,現代戰爭已非單一兵種作戰所能涵括,聯合各兵種作戰,是未來戰爭所必須面臨的,有效的聯合作戰,有賴於科學化的指揮管制,聯合作戰編組複雜,且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指揮管制系統容易失調或遭到破壞,指揮官必須隨時掌握戰場動態和各部隊行動情況,一但發生問題,應立即予以解決,儘量按既定計畫進行。看過梅爾吉伯遜那部「勇士們」電影,應該不會忘記,其中有美籍華裔的士兵,就是在地面的空軍通訊官報錯座標,造成其全身大面積灼傷,他的很多同袍,也在這次誤炸中喪生,在現代戰爭中,利用先進通訊系統可以馬上立即回應,當下停止這次行動,但是如果通訊系統遭敵侵入或破壞,造成調度失調,指揮官立時的決策,就非常的重要,據文中所述:「當我們的步兵攻佔了X號山頭的時候,支援地面作戰的飛機來了,一陣猛烈的低空掃射,和火箭炸彈齊發,使自己的官兵死傷無數。不得不撤退下來。敵軍趁機反撲而上,使山頭得而復失。」,所幸當時「團長當機立斷,決定推遲再興攻擊俟薄暮再行展開」,使得「士兵們確定薄暮後,自己的飛機不會再來,消除了心理障礙,當再興攻擊的信號發出,一股作氣,勇往直前,在黑夜降臨前,又收復了失去的山頭。」;戰爭的多變,需要指揮官的隨即應變,孫子兵法九變篇就這樣說:「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朮,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文中這位團長可以立時下定決心,趁著薄暮才發動攻擊,薄暮時不利飛機飛行,原是對攻擊極為不利,但團長卻將危機化成轉機,轉頹勢為攻勢,這就是團長「知用兵」,知用兵就能打勝戰,故兵法云:「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情報的取得及有效判斷,更是致勝的重要關鍵,作戰時,指揮者決不能單憑空言而導致錯誤的決定,舉例來說,中途島戰爭之前,日本海軍無線電密碼遭到美國情報單位譯破,其龐大的作戰計劃被美軍知悉透徹,美軍因此打贏中途島之戰,之後日軍行動遭美軍掌控,使得日軍在太平洋連番失利,甚至導致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座機遭美軍擊落,這就是說明情報戰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知道,有效的蒐集敵情,掌握其動態,發揮主動與先制,就能夠達到全軍破敵之功效。
文中所述:當時該部情報顯示發現不明船團向登步島海域逼近,且「接著而來的後續情報,則報告觀察到這些船隻的吃水都很輕淺,意示沒有什麼載重」,當下研判極有可能是載運後撤部隊的船隻,「團長作了明快的指示,姑不論這批船團是為運補、增援或撤退殘餘」,馬上立即反應,當下指示有效的發揚火力,集中所有火力指向船團,最後「發現所有被擊沉或正在燃燒的船隻上,少有官兵跳海求生,船團是為撤退殘餘而來」,確定此舉,確實斷了敵軍回撤的路,終迫使殘餘敵軍投降,就是說明了該團團長,能夠有效的利用情報資訊,作正確的研判及評估,然後果斷下達決心,使敵人傷亡擴展至最大,並喪失戰鬥意志,提早結束了這場戰鬥,也相對的減少自己的傷亡。中國偉大的兵法家孫子就曾說:「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又這樣說過:「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戰爭是慘烈的,1949年的那一場人間大悲劇,迫使多少人就此命運一時驟變,多少家庭因此而流離失所,這都是我們父執輩所親自經歷的慘痛經驗,殷鑑不遠,實不應淡忘。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真的不必再為一些無意義意識型態,或為某人的權利慾望,而再大動干戈了,血染海峽之中。讓我們把這些慘痛的戰爭經驗,都束之歷史高閣中,知道這些戰爭經驗,利用在其他有益的競爭裡,而非再故意宣揚,造成不必要的分裂,以上,就是我對「我參加了登步戰役」這篇文章的讀後心得,僅為個人之淺見,諸君僅需淺讀,實毋需深究,其若有不實及謬誤之處,也尚望諸君海涵。
頁:
[1]